“十一”假期中,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迎风飘扬的彩旗……四处皆是一片热闹的景象。不过,若是时光倒退几十年,那么您在合肥周边还能见识到一个别有风趣的场面——牛官堡的“狮子”一定也会跳出来凑热闹的。

  对于众读者,牛官堡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合肥地理曾介绍过这个合肥地区大名鼎鼎的武术之乡。武者多喜舞狮,所以这里自然也成了合肥地区的舞狮之乡。牛官堡的村民创造了许多高难度的舞狮动作(如空中飞狮),参加了数次大规模的舞狮盛会。可如今,村里大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只剩老人,舞狮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爆竹一响醒狮登场

  驱车在乡间路上,沿着一条水泥路拐进一个村庄。村口的牌子显示,这个村子叫星二村。星二村包括庙前牛、中份牛、井份牛、小郢牛等村民组,新中国成立前唤作“牛官堡”——这里,就是合肥的武术之乡,也是合肥的舞狮之乡。

  村民牛进全家的堂屋中,两个大板凳上盖着一块红布。掀开红布,一个猩红的狮头便露了出来。“这是我们牛官堡庙中队的狮子,另一头狮子在牛官堡庙西队村民家中。”记者想请牛进全将狮子搬出来挥舞一下,方便拍照,牛进全却郑重地说:“请狮子出来是醒狮,得有章法,而且要两头狮子一起出来!”随后,他给庙西队的村民打去电话。“两头狮子一起耍,才有舞狮的感觉。”站在一旁,负责舞狮尾的今年61岁的牛中余矫健地动了起来,向记者展示舞狮的动作。移步、抬手、挥臂,速度和力量十足,马步也站得扎实。不一会儿,从庙西队的方向,响起了爆竹声。庙西“队的狮子出发了!”不一会儿,一辆小三轮车开来,几位村民护送着庙西队的狮子到了牛进全家门口。一位村民高喊着:“狮子请出来哦!”紧接着,另一人点起了鞭炮。在“噼里啪啦”声中,村民牛文生和牛中余一个舞狮头,一个舞狮尾,舞着狮子从房里走出来。而庙西队的牛善阳和牛二保也在场地上舞动起来,吸引了四周老少村民。

  牛官堡的第四代武术传人牛和厚现场指挥舞狮,只见他不断摆出金鸡独立、武松打虎、飞燕凌空的姿势,而狮子也随着一颗球,时而夺球,时而缓行,时而狂奔,时而闪挪……万兽之王的霸气显露无遗。 强体祛病舞狮盛行

  为何这个小村庄会兴起舞狮之风呢?之前在合肥地理《昔有侠义牛官堡一剑光寒动四方》中,我们介绍过,在清末时期,牛官堡出了少林拳师“牛三教师”牛瀚章和“江淮大侠”牛洪川,他们武功高强,行侠仗义,随后这里的人开始崇尚习武,许多村民都会牛氏洪拳、气功等武术。不少习武者都好舞狮,比如人们印象中的一代宗师黄飞鸿。而牛瀚章和牛洪川也不例外,习武有成后,他们开始练习舞狮。

  不过,牛官堡的舞狮真正开始出名,是在1922年。据说这一年合肥东乡一带瘟疫蔓延,有钱有势的人纷纷逃难,而牛官堡的贫穷农民饱受瘟疫的折磨,无钱治病,只得自生自灭。当时牛瀚章及牛洪川见此情景后,想起他们当年在外习武耍狮避邪的情形,于是跟当地的乡绅等商量,说舞狮能强身健体,振作民心,驱逐瘟神,提议开展这一民间活动,大家听了一致赞成。

  于是,牛官堡全村男女老幼都行动了起来,积极参加舞狮这一活动。二位牛氏武林高手在牛氏祠堂大院内训练村民,并决定在二月初二那天点灯舞狮。到了二月初二那天,牛瀚章和牛洪川两人亲自参加舞狮,说来也怪,村里一闹腾,人们的精神振作了,瘟疫的阴影也就淡去了。从那以后,牛官堡村上就大兴练武耍狮之风。 自制舞狮自创绝活

  牛官堡狮子的特点之一就是自家制造。这里的狮子俗称“板头狮子”、“金面狮子”,制作狮子需要的原料有竹篾、铁丝、铁丝网、皮纸、糨糊、各色颜料、金纸、铃铛、皮带、白麻、棉皮、飘带等。制作的过程是先绘出狮子的图纸,确定长度、高度,以及狮头、狮尾两人的空间大小,再用铁丝将竹篾做成狮子的框架,配上大、小绒球、铜铃,再由艺工师傅彩绘、装扮、细加工。最后,装上用圆木球雕成的能上下翻动的狮子双眼球,再装上会活动的尾巴,在绸缎制成的飘带上绣出“信士弟子××年×月×日”等字样,一头活灵活现的狮子就制成了。牛官堡的狮子,经过工匠们的精心设计和制作,既有真狮的威武神韵,也不失舞动灵活的要求。单制成的狮头,就重达三十多斤,双眼可转动,嘴亦可以开合。

  舞狮有南狮、北狮之分,牛官堡的狮子属于北狮,最大的特点是结合了武术,这就要求舞狮的人能灵敏跃动,可以攀高、登台、腾飞,而对耍球人的要求则更高。对于牛官堡的狮子来说,最绝的就是“盘高台”。高台由十三张方桌垒成,又叫“九宫十三台”,最高垒成四张大桌子的高度,双狮由耍球人引领盘旋穿九宫,过十三台,这就需要武功和技巧,每上一层桌子就要做出各种动作,比如哪吒探海、蟒蛇出动等,最后登上最高的桌子,然后当耍球人飞身下台时,狮子也跟随一起飞身而下,真能让人看直了眼。 青黄不接传人难觅

  新中国成立前后,牛官堡的舞狮成了合肥地区的一块招牌。牛和厚告诉记者,在1953年、1956年、1958年,牛官堡的第三代武术传人牛进康在合肥等地组织过几次规模较大的舞狮活动。不过,之后的近三十年里,基本上没有进行过表演,牛官堡舞狮一度失传。好在1984年,牛官堡舞狮又在灯会上大放异彩,并在舞狮动作上进行了创新,还恢复了当年的武场和文场表演。

  武场是在狮子登台表演结束后,老武术家和弟子们的武术表演,主要有大洪拳、小洪拳、四门、擒龙手、拳对刀、枪对棍、枪对刀等。硬气功表演有断石、断砖、油锤贯顶等;文场则主要是笛子合奏。全村所有精通的人都要参加,数十根笛子齐奏,声音婉转悠扬,数里开外都能听到悦耳的笛音,吹奏的主要有《梅花三弄》(古曲)、《梳妆台》、《请客坐》、《四合如意》等古曲。据介绍,当年的参与人员达到了500多人,声势浩大,灯会吸引了许多合肥市民参观。

  然而之后的许多年里,随着牛官堡不少武术前辈离世,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牛官堡的舞狮开始日渐没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现在舞狮的技术也已“大不如从前,像从空中飞下来的高难度动作,只有老人知道技巧了,但是他们身体也已经不行了,而年轻人都没时间也没心思去玩这个了。至于"九宫十三台",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如今,牛和厚等几个老一辈的舞狮人正在积极向肥东县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再不保护,等到我们也离开,牛官堡舞狮怕是真要消失了


  • 发表评论
  • 用户:  验证码: 点击更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深圳龙岗坂田地铁B出口杨美村33号一楼.深圳舞龙舞狮表演艺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