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女子舞龙队 深圳舞出一片天宝安福永举办的“台湾文化月”上,有一群本土的妇女组合吸引了游客的目光,她们是来自福永和平社区的女子舞龙队。尽管她们都已为人妻、为人母,但凭着各自的兴趣,互相支持,不计报酬,带给观众一系列精彩、朴实的舞龙表演。本报记者走进和平社区,走进这个罕有的女子舞龙队,感受到不一样的基层文化。
今年8月19日至21日,在广东省13届“体育彩票杯”龙狮大赛上,和平社区这支女子舞龙队从全省15支龙狮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规定套路”金奖和“自选套路”银奖。同时积极参与市、区的一些活动,如“五一”劳动节走进福永老干中心活动、“台湾文化月”活动等,还代表深圳,到东莞、广州等地进行交流表演。舞龙队不仅走出了社区,还走出了深圳。
据了解,现在和平社区的女子舞龙队共有28人,编制了两条舞龙队。基本上每条“龙”有13人来组队,包括10人舞龙(包括龙珠),3人负责敲锣打鼓。舞龙队成员以社区妇女为主,最大的队员55岁,最小的28岁。
记者来到和平社区大舞台,这是她们日常训练的地方。记者发现舞台上倚靠着的两条“龙”有些破旧,龙尾的部分都几乎掉落。舞龙队的队长陈慧伶告诉记者:“我们还兼顾着补‘龙’的工作,现在的两条龙都有经过队员的手修补,都是我们一针一线地缝起来的。”
舞龙的时候,有很多动作幅度大,讲究技巧与默契的配合动作。队员们时而按顺序跳过龙身,时而躺在地上连贯地挥动龙杆,时而互相抬举顶起龙头……她们有着自己的节奏,前后队员交流密切。从“龙头”到“龙尾”都要步调一致,跟着有力的锣鼓声,保持“龙”顺畅地“飞舞”。这不是一下就能练成的事,当中饱含了队员们的汗水。
她们的训练时间有时在白天,有时是晚上。下午因考虑到要接送小孩上下学,2点半到5点自发练习,晚上总在7点到8点左右练习,每个星期基本有3到4天练习时间。
舞龙队队员李乐告诉记者:“起初我们大家是抱着好玩、好奇的心态参加的,想通过这个活动锻炼一下身体,大部分是想来减肥的。但坚持下来后,舞龙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也得到了家庭的支持。”
舞“龙珠”的刘映美谈到练习时负伤的情况,很坦然地说:“受伤是每个队员都有的。摔伤、扭伤、拉伤是经常的事,特别是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受伤比较频繁。现在协调性好了,受伤自然就少了。”
和平社区除了对女子舞龙队在经费、场地上给予支持外,还注重从各个方面培训她们。记者发现,在社区大楼里有许多多功能室,为居民免费提供了舞蹈、上网、座谈、练书法等场所,让女子舞龙队员和社区的居民、劳务工都能参加各种社区活动,丰富自身的业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