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县志和福永镇志记载,福永地域早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就已有广泛的狮舞活动。因地处珠江三角洲、紧邻珠江口,福永物产丰富,商贾云集。一些渔民便以竹、木、布或纸扎成狮子,敲锣打鼓,庆祝丰收和祈祷出海平安。舞狮也逐渐作为一种喜庆和祈福的活动兴盛起来。

刚开始的福永舞狮,舞步简单,既不具备观赏性,也无技术含量。20世纪40年代,一代武林高手李坤山,在香港找到开私人武馆、以传授舞狮技艺和武术为生的何思杰拜师学艺,在其悉心指导下,将武术融合在舞狮里,学成后回到福永组织舞狮爱好者组织建醒狮队,传授他们醒狮技艺,经过多年的发展创新,从而使福永的醒狮多了惊、奇、险,还有了自己的套路。李坤山与何思杰便是福永舞狮的第一代代表人。

后来,第二代醒狮代表人林汝旺、马聪,及第三代的林派安等人在醒狮原有的高、尖、精、新的动作上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福永特色的醒狮。第四代的陈杰荣、邓锦平、梁光等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舞狮风格,使舞狮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前提下,更具观赏性。

福永醒狮逐渐形成了区别于佛山等地狮舞的风格,桥头、塘尾、福永、怀德、白石厦5个村的醒狮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自清嘉庆年间以来,这5个村就已有醒狮武术的传统,一直保存至今。改革开放以后,村委对醒狮活动高度重视,并拨出专款扶持醒狮队的发展,使福永醒狮队伍不断壮大,每个村参加醒狮队的人数或接近、或超过一百人。

 


  • 发表评论
  • 用户:  验证码: 点击更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深圳龙岗坂田地铁B出口杨美村33号一楼.深圳舞龙舞狮表演艺术团